中国文化“玩出”世界潮它们凭借精湛的制作水准,获得了海外玩家的青睐,并通过融入丰富的中华文化元素,为海外受众开辟了一扇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窗口。
截至2023年底,中国游戏已成功渗透至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,成为讲述中国故事、传递中国声音、展示中华文化魅力的重要桥梁。
这些游戏不仅满足了玩家的娱乐需求,更承载着新时代的文化使命,以市场化的运作方式,将中华文化的独特韵味传播至世界各地。
张书乐:我对国产游戏一贯都是以实际行动在支持的,尤其是处于弱势的国产单机游戏、独立游戏,往往一出新品、就会体验或购买。
过去,国产游戏周边,往往就是一些公仔或毛绒玩具,制作很粗糙,也不对外销售,只是在各种游戏展会上,作为赠品提供给来观展的客商或游戏玩家。
但近年来,伴随着国风、国潮,国产游戏周边开始发生了质变,许多周边开始走文创路线,不再是简单的游戏角色形象展示,而是开始去做一些场景设计、风格融合。
而且,国产游戏还很注意和国内潮牌进行联名,共同开发的联名款,也让我经常为了得到周边产品而选择光顾那些品牌。
不得不说,这种质变的结果,让游戏周边从过去的玩具、玩偶,开始向有收藏价值的藏品方向转变,也让游戏这个第九艺术,在中国开始有了中国风味的艺术范式,也让整个游戏产业,有了自己的艺术气质。
02 主持人:能否分享一些中国游戏在海外市场取得成功的案例?有哪些关键因素助推了他们的表现?
前两年,某款二次元游戏就发布了新角色,这个角色的京剧元素满满,融入了花木兰、穆桂英、梁红玉等活跃于戏曲舞台的女性角色扮相。
在游戏角色的动作设计中也有许多京剧的表演动作融入其中,而且还特意给她配了一首名为《神女劈观》的京歌,把时尚元素和传统文化合二为一,立即在海外引发轰动,甚至一些国外玩家因此而考据京剧,成了票友。
一些在海外备受好评的经营类游戏,除了游戏的画风会将水墨国画的风格作为游戏主风格外,并在游戏中加入许多中国特色道具,如算盘、算筹。
还在游戏玩法中,融入了海上丝绸之路、过年赶集、端午赛龙舟包粽子等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内容。
通过游戏内的特色小游戏,用游戏道具作为奖品,来吸引玩家积极参与,并充分利用游戏载体的互动性特征,将皮影戏、剪窗花、投壶等活动嵌入游戏操作中。
此外,一些游戏还会在中国的传统节日,推出各种游戏活动,如七夕的时候,借用西方情人节的一些游戏玩法,加入中国的鹊桥会故事,实现玩法相似、文化破壁的效果。
尽管,看上去这些玩法体验都很碎片化,但由于有节日的仪式感、活动的激励效果,往往能聚沙成塔,多侧面、细节化的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,并慢慢建立起对中国文化越来越完整和全面的认识。
例如一款蒸汽朋克风格的国产游戏中,就没有按照西方蒸汽朋克风格作品那样,满目都是蒸汽机驱动的机器人,而是把整个游戏背景放在了上海。
用海派文化的魔幻风格进行处理,处处展现中国的文化特征,无论是街头正宗的川面馆,还是人物之间各种带有方言气质的对话,都极有中国味,再配上美日韩玩家热衷的蒸汽朋克质感。
在保持中式玄幻、武侠等独有特色的基础上,适当加入海外玩家熟悉的奇幻、科幻内容,又或者将蒸汽朋克、赛博朋克等海外潮流文化和中国元素作巧妙融合。
恰恰是这些结合文章做得恰到好处,才使国产游戏的出海势头一浪高过一浪,市场份额也越做越大,也让中国文化的传播能量,越聚越强、越传越远也越深入。
03 主持人:有分析指出中国游戏对文化的输出已脱离单纯的元素堆砌,开始涉及中国文化的本质。这变化发生在什么时候?
2010年后,国产游戏开始逐步在欧美日韩主流游戏市场上获得了一定突破,并在2020年左右,通过多款全球现象级爆款的影响力和带动力。
中国游戏在这个领域里的全球领先地位,激发去国内各大游戏厂商纷纷相仿,形成多品类的全球进击、深度拓展的游戏出海大潮。
而当下游戏出海,则依靠手游这个国外发展较薄弱的垂直领域,成功的切入过去对中国风知之甚少海外市场。
通过各种具有开创新的文化融合方式,让习惯于西方魔幻、科幻风格的海外游戏玩家,逐步了解和认知到中国风的魅力。
在这个过程中,国产游戏厂商也经历过阵痛,例如简单的照搬魔幻、科幻,套上一个武侠风,结果游戏变成了四不像,在国内不受待见、在国外乏人问津。
也是经历了一系列的失败,在2020年前后,国产游戏厂商才确立了游戏出海的底牌,也就是让中国文化的内核,成为核心竞争力。
张书乐:目前而言,二次元游戏、竞技游戏这两类游戏,是当下最容易在海外市场打开市场的国产游戏类型。
例如只是存在于单机游戏中的开放世界玩法,被中国厂商实现了网游化,这成为中国游戏的一大特色创举。
此外,只是射击类游戏才选择实现主机、PC端和手游之间的多客户端游戏数据互通的这种跨屏体验,也在中国厂商的创新试错中,成功的在冒险游戏中完美实现。
同时,这种跨屏数据互通,也让同一个游戏中的玩家,更加多元化,手游用户可以和主机用户一起组队,或互相挑战。
用游戏术语就是所有的电竞游戏的任务都是毁对方的防御塔,这种无须多做说明的玩法,让任何地区的玩家,都能快速上手。
结果,西方超级英雄的粉丝被吸引进游戏后,在战斗的过程中,可能为了更好的战绩,也会倾向于选择最能发挥自己技能使用偏好的英雄人物,就有可能选择来自中国的英雄角色。
在这个过程中,这些玩家也逐步也会被自己在游戏中选择的中国英雄所吸引,被这些英雄背后的中国故事所打动,最终变成中国文化的爱好者、探寻者甚至是研究者。
尽管,这些游戏当下获得一定成功的原因,还和文化传播的关联不大,更多的是因为填补了海外此类游戏的空白。
但后续,随着全球竞争的加大,这些游戏为了保持市场竞争力,肯定也会和此前出海的前辈游戏一样,慢慢走向文化出海的大潮之中。
张书乐:中国文化元素,是国产游戏在海外竞争的独特性,但要保持对海外玩家的吸引力,就要符合传播的接近性原则。
举个例子,如在海外大热的一款竞技游戏,其中有个英雄叫熊猫阿凯,由于外形酷似功夫熊猫,一登场就特别受海外玩家欢迎。
有的游戏,日本发行,就会添加樱花、温泉、武士,以及和风建筑,在韩国则让当红明星在游戏中登场,用偶像的力量来强力吸粉。
而国产二次元游戏也特别注重不断更新的新角色和全新故事线,并辅之以原创动画或漫画,让日本玩家犹如追漫画连载一般。
正因为这些动漫传播的接近性,在日本主流游戏主机上,中国二次元游戏往往同时在线用户最多,并常年占据该款游戏主机的重点推荐位。
06 主持人:面对海外市场的竞争,中国游戏产业面临哪些主要挑战?中国游戏企业应如何应对这些挑战?
在移动互联网时代,中国游戏厂商在领域全力发展了十年,发展出了品类繁多、玩法各异的。
与此同时,国外厂商在这十年里,依然侧重于主机游戏市场,而且曾经拥有相当用户量的掌机游戏,又出现了断代。
于是,当中国游戏进军海外的时候,就形成了手游这个领域上的填补空白,并在手游研发运营技术上全面领先。
此外,国产游戏也没有在优势面前裹足不前,而是积极探索将主机游戏或掌机游戏体验融入之中,并用免费游戏、道具付费等中国游戏打法,和后续跟风进入手游市场的国外游戏大厂,拉开技术差距。
欧美正在适应中国游戏厂商的手游打法,其过去积累的先进数字媒体技术和游戏经验,都在快速融入到他们的之中。
这让我们国产游戏传播中国文化的难度开始加大,欧美游戏反向对中国玩家传输自身文化的可能也在加大。
针对这一趋势,国产游戏新一轮的海外进击,更需要用文化来驱动,全面进入到重度游戏或独立游戏等过去不擅长的领域。
毕竟,搭载国家文化的游戏产品,本身就依靠独有文化IP和文化理解,这是专属于国产游戏的护城河,也是国产游戏全面追平全球顶流大厂的最大依仗。
以手游、页游和小游戏为主,主要针对海外游戏市场的薄弱领域,继续通过填补空白的方式,扩大海外影响力。
如国内几个主流游戏大厂,近年来就通过并购、投资等方式,和海外主流游戏厂商、优质游戏工作室进行战略合作,为国产游戏提质积蓄力量。
一些国产游戏公司还在主机游戏、VR游戏、AR游戏等较高游戏技术上进行突破,并将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到游戏研发之中,逐步成为海外游戏主机厂商、数码厂商如苹果的第三方内容提供方。
这个载体,更容易达成润物细无声的效果,也最容易被海外各种年龄层次、教育水平和文化习惯不同的受众所接受。
如借助外国人较为熟悉的功夫熊猫、李小龙等角色,可以在战斗技能中增加川剧的变脸、少林武当功,让海外玩家在游戏中逐步了解更为细节、原味且在游戏中不突兀的中华神韵。
总而言之,就是在玩中传播,让中国故事变成一种外国玩家能看得见、玩的爽、想了解、更倾心的快乐体验江南APP体育下载,配合其他领域的文化出海,逐步扩大中国文化在全球的传播面和传播深度。